本文目录
湖北人有什么习俗沔阳话的方言分区湖北人饮食习俗:
楚人饮食之原料,为楚地所产,它的特色和水平,与楚地物产资源特色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。楚人饮食文化最鲜明地体现了鱼米之乡的特色,其主要特点是:
稻为主食
京山屈家岭、江陵毛家山、澧县梦溪镇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壳、稻谷表明,早在距今8000到4600年前,荆楚大地就聚居着以种水稻为主的氏族部落。他们除主食稻米和杂粮外,千百年间,随着生产的发展,人民生活的改善:食品制作也走向多样化、精细化,如米粉、米粑、糍粑、年糕、汤元、粽子等。
嗜好鱼肉
考古发掘曾发现大量的动物遗骸和栩栩如生的鸡羊鱼等动物陶型。这表明楚地先民在距今数千年前,就饲养猪狗鸡羊,捕捞鱼蚌。平原河谷地区除禽畜外,以鱼类为重要营养品。山区、平原、丘陵,都吃猪牛羊肉和野味。至今,在荆楚大地婚丧喜庆节日宴席中,也是“无鱼不成席”。荆楚鱼米乡,鱼的制作和吃法十分丰繁,令人眼花缭乱。干鱼腊肉是楚地冬腊月的一道风景线:“仲冬天气肃凤霜,腊肉腌鱼尽出缸。生怕寒潮收不尽.天天高挂晒台傍。”一些高寒山区。除了池塘养鱼外,多数农户无鱼。为了年年有余鱼,春节前都要走出深山去买鱼,如大别山深山老林里的农民就三五结伴去太湖、望江、黄梅鱼区去挑鱼。
蔬食多样
楚地民众食用蔬菜瓜果,可概括为鲜、泡、腌、干四字。泡菜历史悠久,常年常月可做,古往今来在荆楚大地十分普遍。昔日在大别山英霍潜太的深山老林里,很多农户家都有几口能装3—6担水的大菜缸。每到秋天,分类装菜,也有辣椒萝卜腌在一起的,装好菜,放些盐,压结实,而后放几个圆滚滚的石头菜石头,上加木盖,糊泥密封,吃时开缸,满屋溢香。取出酸辣菜放在吊锅上煮,加上季节性的鲜菜如黄瓜、苋菜、扁豆、萝卜等。酱腐乳,吊锅煮咸菜合鲜菜,红苕饭,炉子火,一家人围坐而食,倒也惬意。无论是泡是腌,风味特殊,酸辣鲜脆,清香可口,开胃下饭。晒干菜也是楚地一道风景。萝卜、白菜、芥菜、荠菜、辣椒、茄子、豇豆、四季豆、土豆、扁豆、刀豆、椿苗、金针、竹笋、马齿苋、红苕秆和叶以及薇菜等等,均可晒干。以备不时之需。
汤品繁多
楚地人爱汤与这一地区的气象、水土、气候及其他条件有关。人们爱煨汤:逢年过节要煨汤;生日喜庆要煨汤;贵客临门要煨汤;妇女“坐月子”要煨汤;病人病后补身子要煨汤。煨汤品种繁多,有排骨汤、鸡汤、牛、羊肉汤。最为珍贵的是甲鱼汤、八卦汤。总之鱼、肉、菜、果、野味、山珍海味都是良好的煨汤原科。一般家庭最喜爱的是排骨煨藕汤。汤的制作多种多样,有煮有熬,有煨有炖。家庭煨汤多用“砂锅罐子”。煨汤讲火候,猛火烧开,文火细煨,即人们常说的“大火煮粥,小火煨汤。”汤汁油而不腻,汤料烂而不糊。汤是开胃妙饮,能促进血液循环。寒冬,以汤驱寒;炎夏,以汤开胃,可以补充身体需要的盐分、水分和营养。这里还需要补几句的是,山区人昔日吃年饭有个禁忌,即不喝汤,说是喝了汤,出远门落雨,麻烦多。在英山某些地方,丧事不用汤,席上连汤匙都不摆。
好酒多茶
楚地港河湖汊甚多,人们种田做渔业,适当饮酒,可以驱寒祛湿,自古相沿成习。楚地粮产丰富,自古有饮烧酒之习。至今仍喜饮用糯米酒。这糯米酒各地叫法不一,有的叫“水老古”;有的叫“双料双”;有的叫“洑子酒”;有的叫“甜酒”或“米酒”等等。有资料说,湖北麻城东山老米酒叫“摆头酒”。当今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大范围的人喜爱老米酒,或许与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有关。
湖北过春节习俗
“大人盼插田,小孩盼过年”。在湖北,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。有民谣云:“二十三,送灯盏;二十四,剔鱼刺;二十五,敲大鼓;二十六,福猪肉;二十七,除脏迹;二十八,福鸡鸭;二十九,家家有。”一直和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中国年,不管在物资短缺年代还是经济发达时期,从来都是人们渴盼的特殊节日。湖北省群艺馆研究员、《楚风楚俗》等湖北风俗画册的拍摄者吴志坚感慨,“龙凤呈祥、高跷龙灯、海马、赶象、三十的火、十五的灯……在浓郁的荆风楚韵中,那些最古老而淳朴的湖北年俗,实在让人大开眼界!”
“谈年饭”边吃边聊迎新年
武汉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由周边地区(沔阳、汉阳、黄陂、孝感等地)迁入的,因此,武汉的过年习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:除了要收拾屋子,换春联,贴门神,过小年时要请灶神,除夕这天,男人还要将水缸挑满,这叫“福水长流,子孙富足”,女人要在之前做好全家人的新鞋,这叫“过年穿新鞋,喜事一起来”。等到了年三十这天,全家欢聚一堂吃上一顿丰盛的“谈年饭”(如今多称为“团年饭”)。
武汉的年夜饭,一般要上“三全”(全鸡、全鸭、全鱼)、“三糕”(鱼糕、肉糕、羊糕)、“三丸”(鱼丸、肉丸、藕丸)。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,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转钟,表示“越吃越亮”,既然是“谈年”,还得边吃饭边聊天,回顾过去展望未来,互表祝福。
除夕夜漫山遍野“点坟灯”
在湖北江汉平原上,特别是农村地区,每到除夕夜来临之前,人们习惯给已故的亲人“上坟灯”,也叫“送灯亮”。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坟上,再点上蜡烛祭祖。不过,这种风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。最让吴志坚难忘的,是到湖北十堰郧西县“上坟灯”的经历,有一年,他还特意带儿子一起去郧西过年。
十五晚“赶毛狗”唱“灯歌”
“耍毛狗,耍毛狗,耍到你家灶门口……”在湖北的鄂西土家族中至今还流传着“赶毛狗”的歌谣。毛狗就是狐狸。它原来和人是朋友,但却常偷鸡吃。激怒人类放火烧了它的老窝。从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烧草竹赶毛狗的风俗。“赶毛狗”的风俗非常古老,最早可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《荆楚岁时记》。据说,只有赶走了毛狗才会六畜平安,田地不长杂草。
“利川灯歌”起源于利川市柏杨一带,距今有上百年历史。利川灯歌中的众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脉相承,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。有记载从清朝开始,群众逢年过节、喜庆集会、玩龙船时都要唱灯歌,现在知名的“龙船调”前身就是利川灯歌。目前,《利川灯歌》已经成功进入湖北省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保护名录。
而在龙船调的故乡利川,正月十五晚,还有唱“灯歌”的风俗。一到十五的晚上,当地农民就会组成几十人的队伍,高举着扎成龙形的花灯,走街串巷,经过谁家门口,谁家就放鞭炮,几热闹。如果队伍停在了谁家门口,就会开始唱“灯歌”,周围会唱的人都会跟着唱。
正所谓“三里不同乡,五里不同俗”,沔阳方言还可细分,大致为四片。
一是仙(桃)彭(场)沙(湖)片:以三伏潭镇的夏市为界,往东囊括胡场、城区三办、彭场、沙湖、杨林尾等镇;北抵汉江;南接郭河、张沟、东荆河;东北与长埫口、西流河相交。面积约720平方公里,人口近60万。可以说是沔阳话的代表片。
二是陈(场)毛(嘴)郑(场)片:三伏潭往西,北抵汉江与天门为邻;西接潜江;南依东荆河与监利相望;东至通海口、胡场。包括郑场、毛嘴、剅河以及陈场、三伏潭的部分地区。面积约690多平方公里,人口40多万。特点是只有阴平、阳平、上声、去声四个声调,没有入声,更切近西南官话主流。
三是沔(城)通(海口)郭(河)张(沟)片:东、北与仙彭沙片相邻;西接陈场;南抵东荆河与监利、洪湖对峙。面积约570平方公里,人口约30万。以沔城话为代表,明显有京腔的痕迹。
据沔阳县志记载,在明、清两个朝代,沔城有近百人拥有进士、举人功名。他们大都在京城做过官,有的身居要职,有的还是皇帝的老师呢。满清入关后,把满清官话定为国语。这些京官和他们的家族,长期居住京城,不断地在老家、京城两地往返,不知不觉地就给沔城带回了一些北方官话。清末民初,沔城还有如苏道衡、吴南薰等许多出国留过学的学者,他们在外地求学、工作,回家访友、讲学,也为沔城话的改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四是西长片:长埫口以东,南接王场一带;北抵汉江;东望汉川、汉阳的扇形地带。即西流河、长埫口的部分地区。面积约416平方公里,人口过20万。
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。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句俗话,叫“十里不同音”,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方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。出门在外的人,通过方言就能确认谁是自己的老乡。老乡见老乡,两眼泪汪汪,化不开的乡情是与众不同的乡音所激发的。当浓重的乡音回响在耳边时,我们才清醒地意识到,自己从哪里来,将要到哪里去。
方言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,还体现在戏剧、曲艺等艺术领域,被记载,被流传。沔阳戏剧主要有沔阳花鼓戏、沔阳皮影戏两种。曲艺主要有沔阳小曲、沔阳渔鼓、三棒鼓和沔阳民歌等。品种多样的艺术形式,幽默风趣的地方语音给观众带来不少乐趣。因此有这样的说法:戏曲戏剧,娱乐意思,因地不同,各有差异。不管是本地原创,还是移植的文学剧本,只有用本地话来表演,才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。
例如,沔阳小曲《秋江赶潘》中的艄翁有这样一段韵白数板:
秋江河,一小舟,咿么子游,咿么子游,两边挂的金丝网,当中挂的钓鱼钩。钓鱼钩,钓鱼钩,钓不到虾子钓泥鳅,钓一条鳝鱼这么子粗,钓一条鲢鱼打鼓泅,打鼓泅。
韵白中的“这么子粗”,“打鼓泅”,形象生动,幽默有趣。
又如,沔阳民歌《小女婿》是一首全国著名的搞笑歌曲,有鲜明的沔阳特色。
鸦雀子戛几戛,老鸹子哇几哇,人家的女婿多么大,我的妈妈子哟,我的女婿一嘀卡。
说起他一嘀卡,他人小鬼又大,我与那旁人说闲话,我的妈妈子哟,他鼓眼翻绿花。
隔壁的王大妈,跑过来劝奴家,一年小来两年大,我的妈妈子哟,好拐都不管他。
站在那踏板上,还冒得两尺长,我把他拖去喂豺狼,我的妈妈子哟,他吓得像鬼嚷。
睡到那鸡子叫,他扯起来一泡尿,把我的花被窝屙湿了,我的妈妈子哟,他真是个急着宝,他真是个急着宝!
还有沔阳花鼓戏《王瞎子算命》中的道白:
客们首不说话,不要打岔,今天听我说一段笑话。白天讲黑话,到了夜晚说白话。铁斧头,斗木把,句句说的是大实话。昔日有个算命王,他算八字不得比我强。他算天上有月亮,我算水里有鱼秧。他算庙里有和尚,我算绣房里有姑娘。我王先生不是此地人氏,我是沙湖沔阳州的人,自从来到这个码头上,住了好久就下了好久的连阴雨,真是吃的是冰块块,喝的西北风。今天好像没有下雨,待我掐指一算,今天逢丙,丙不藏日,今天是不会下雨的,不免将我的胡琴整顿整顿,上街去做几笔生意,赚几个钱来好吃饭啦!
王先生的一席道白,一语道破天机,算命是假的,骗钱是真的。搞笑吧?得承认,我们在品味中获得了充分的精神愉悦。这一切,都来自于沔阳方言的魅力。
天沔话婉曲起伏,就是数数数个“一二三”,音程也颇不平淡。湖北近年的两个新作品,大歌舞《家住长江边》和现代花鼓戏《十二月等郎》,其中都有数数的段落,前者是数蛤蟆,后者是数鱼儿,使用的都是天沔话,数字间还嵌入了“呀”“哪”“啊”之类助词,数起来似说又似唱还能击节上板:“一呀二呀三哪,三哪二呀一呀,一呀二呀三哪四呀五啊六(lou)啊七呀!七六(lou)五四三二一四三二啊一呀!”
《数蛤蟆》是江汉平原的老民歌,不知道民歌的数数与王瞎子数数谁在先谁在后,抑或英雄所见略同,唱歌的与唱戏的民间艺术家不约而同地发现了本土方言的妙趣。《家住长江边》和《十二月等郎》都是女声数数,“一呀二呀三哪,三哪二呀一呀”,女孩子的声音清凌凌的透明,像唱歌一样优美动听,又像游戏一样滑稽有趣,把沔阳方言的音乐性发挥到了极致。